新闻中心

《商业文化》杂志关注盖州葡萄产业

  • 来源:M6平台    发布时间:2025-03-29 09:35:23

  如今,盖州葡萄以优质优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仅独占北方市场鳌头,铺满了长江以南80%的地区,还出口俄罗斯、泰国、越南、菲律宾、韩国等国,年产值29亿元,人均增收2700多元。

  辽南的冬天,绿色收敛,草木酣睡。然而,在素有水果之乡美誉的辽宁盖州,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正从近九百座冷库中走出,以娇艳的身姿步入全国各大市场,远销至俄罗斯、泰国等海外市场。

  盖州葡萄占全省葡萄产量的1/3。作为辽宁省最大、全国著名的葡萄优势产区,盖州葡萄慢慢的受到各界的关注。今年7月9日,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到盖州调研,在葡萄架下,郝鹏望着满园的硕果赞不绝口,希望盖州要全力做好葡萄这篇大文章,在全国大力叫响“盖州葡萄”品牌,努力抢占高端市场,认真谋划引导,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积极地推进辽宁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

  省委书记的热切希望,赋予盖州葡萄新的使命和担当。盖州市委书记徐海龙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全国叫响“盖州葡萄”品牌,做大做强做优葡萄特色产业,盖州责无旁贷。盖州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全方面提升行业话语权,让盖州葡萄“一路长红”。

  盖州葡萄历史悠远长久,已经走过近五百年的漫长之路。据《辽东志》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盖州就有葡萄栽培的记录,而在《盖平县志》中,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盖州均有栽培葡萄的历史记载。这表明盖州葡萄的栽培历史不仅悠久,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了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盖州葡萄逐渐从农家房前屋后走向了田野,人们开始尝试小规模生产,可是受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缓慢。然而,葡萄的根脉却执拗地延续下来,并得到了合理的更新换代。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盖州葡萄发展迅猛。盖州充分的利用丘陵区适合葡萄生长的特点,发挥充足水源的作用,全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多年的传承、积累,使慢慢的变多的盖州人掌握了葡萄栽培技术,并把这一产业作为致富法宝。

  民间技法加上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加持,不仅赋予了盖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含量,在品种优化、更新换代上更是绽放新枝。从易种植的“巨峰”品种到优化的“辽峰”,再到精品化种植的“阳光玫瑰”“妮娜皇后”,从裸地种植到小拱种植再到大棚种植,盖州葡萄产业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高度。2013年12月30日,国家正式批准对“盖州葡萄”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2年,盖州市成功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了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区,逐步推动了盖州葡萄产业的发展和品牌化建设。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果树教研室主任卜庆雁教授曾参与辽峰葡萄等品种的选育工作,是农民致富的引路人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更是盖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对盖州葡萄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盖州葡萄种植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探索,优胜劣汰,找到了对自己最合适种植的品种,并经过不断试种、选种,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经验,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优势品种。”

  优势品种大多数表现在品质上。盖州市景程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景程合作社”)理事长赵博说:“过去,我们追求葡萄大串大粒,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品相,更注重口感,以及营养成份的最大化。健康、好吃、营养,才是能站得住脚的好产品,也才能走得更远。”是啊,这些睿智的葡萄产业带头人深深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达到高品质,就得牺牲产量。为此,景程合作社把每亩上万斤的产量,通过人工疏果减到4000斤以下。

  2023年春节期间,景程合作社出产的阳光玫瑰葡萄覆盖香港60%超市,并出口到泰国。景程合作社也因此“一战成名”。2024年年前,景程合作社十个月后才能采摘的“阳光玫瑰”就被浙江、上海等地客商订购一空了。“现在只要质量过硬,产品好,根本不愁销路。”

  盖州市森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他们把每亩葡萄树由传统的300株减少到3株左右,其中最大的一株占地近一亩。大胆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种植,极大地提升了单株产量和葡萄品质,每株葡萄瓜果在1000斤左右。这样产出的葡萄,一株的销售额高达1万元。应该说,他们种植的葡萄已经很老了,平均树龄30年,但老树焕发新的生机,它们在大棚里生长,实施有机肥喂养,成熟后的葡萄靠卓越的品质吸引了慢慢的变多人的青睐。

  陈屯镇太平沟村村民张永富念好了“少而精”这本种植经,他担心贪多嚼不烂,只种植了4亩巨峰葡萄,一根藤只留4至6串,每串80至100粒。葡萄上市的时候,他家的葡萄总是成为抢手货,几个外地客商在地头争抢得脸红脖子粗,竞相抬价,好葡萄卖出了好价钱。不用张永富说,早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控产比不控产的收入高了近一倍。

  科技人员的开发和带头人的引领,使盖州葡萄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始终没变的是盖州人对盖州葡萄高品质的坚守。盖州市市长袁世君表示:“盖州葡萄要稳住阵脚、保持定力,不跟风不盲从,专心致志做好提质增效这篇大文章,打造优质葡萄、效益葡萄、品牌葡萄。”

  盖州葡萄成为农民致富的法宝,成为盖州农业航行在市场大潮中的一艘巨轮。在努力提高葡萄品质的前提下,盖州不断拓展葡萄的种植培养面积。盖州葡萄不仅在本地广泛种植,覆盖九寨镇、陈屯镇、九垄地办事处、沙岗镇、榜式堡镇、高屯镇、暖泉镇等全市26个乡场镇(办事处)220个村,有很多盖州能人还把盖州葡萄带到了临县、临省甚至更远的地方种植。

  种植面积继续扩展的同时,盖州十分注重葡萄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商业化运行,让盖州葡萄在商业化的运行下,插上腾飞的翅膀。

  盖州市委市政府眼盯市场,全力做好葡萄产业、产量、商业化这篇大文章。针对果农“单打独斗”没有统一标准和规划,上市时间集中、销售半径短、定价权掌握在采购商手中等问题,盖州把破解问题的着力点放在“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鸿沟现象”上,针对果园种植单体规模小且分散,难以普及标准化种植的现状,专注打“集束牌”和“链条驱动牌”,由“单体作战”向“联合面对市场”发展,积极做好围绕葡萄产业的合作社、销售网点的建设和发展,在全市形成了冷藏储存、包装箱生产、运输等产业链,并日趋完善。加快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葡萄产业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由分散粗放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向标准化、订单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变。

  景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合作园区500余亩,每年收购、销售社员种植的果品200余万斤。合作社社员、上屯村村民慧有为说:“景程合作社对质量发展要求非常严,每粒15克至18克,太大太小都不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个标准,才占领了市场的份额。”

  以政策红利和积极引导为驱动,使盖州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种植大户、明星经纪人。今年8月31日,盖州市葡萄协会挂牌成立,景程合作社理事长赵博当选为会长,成为盖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盖州市葡萄协会从生产资料统购、生产方式优化、品牌塑造推广等方面搭建起“共建共享共赢”平台,积极帮助果农打开市场销路,截至目前帮助会员销售葡萄500万斤。

  除了品质上的差异,上市时间也是决定盖州葡萄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面对秋收旺季果品卖不上价,果农丰产不丰收的窘况,盖州市提出“秋果冬售”的错峰销售策略,城乡星罗棋布的冷藏保鲜库成为这一战略的有功之臣。今年景程合作社的阳光玫瑰从藤上摘下来,全被送进了冷藏保鲜库。赵博说:“这样保存起来的优质葡萄11月开始陆续出货,目前看价格还算可以。元旦、春节将是它们市场夺魁的高光时刻。”

  历经岁月洗礼和市场检阅的盖州葡萄,在发展中不断蜕变,从粗笨的种植到精细化涵养,从低品质到高品质的跃升,从粗放经营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一年年一步步,盖州葡萄产业在蜕变中发展壮大。如今,站在崭新枝头的盖州葡萄已经骄傲地占领了越来越宽广的市场,但是,它和经营它的人,从没有停止过改变的步伐。

  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商业化运作结下的丰硕成果,不仅使葡萄这一产业成为盖州富农强农的聚宝盆,还吸引了大批走出去的农家子弟不断回流。景程合作社和舟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盖州葡萄生产销售的龙头,两家的带头人赵博和张有成都是90后,也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原来都在大城市有自己打拼的事业,因看好家乡的特色产业回乡创业,不仅在事业上有了新的坐标,也收获了葡萄般的甜蜜,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那些和他们一样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家乡,耕耘着希望,收获着硕果。这是具有数百年葡萄种植历史的盖州的文化传承,一代代果农赓续下来的种植经验成为那些有知识、有眼光的现代新农民的接力棒,他们成为引领盖州葡萄产业不断成长的新生力量。

  如今,盖州葡萄以优质优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仅独占北方市场鳌头,铺满了长江以南80%的地区,还出口俄罗斯、泰国、越南、菲律宾、韩国等国,成为盖州经济发展的“金名片”。

  葡萄产业科学健康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盖州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盖州葡萄种植培养面积达1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产值29亿元,人均增收2700多元,2024年盖州葡萄种植培养面积和产值稳中有升,真正成了肥沃土地上的摇钱树、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3到5年,盖州葡萄种植培养面积将稳定在20万亩左右,产量控制在35万吨以内,产值突破50亿元。”盖州市市长袁世君说。